您的当前位置:

廉洁文化 >清廉文苑 > 

重树人生“标杆” 何以“为官不为 ”

日期:2016-06-24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视力保护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
      “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尽管多方面或有不同层次,但笔者结合自身成长的阅历和世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
       能力不足源于“懒”。学生时代,理想理念,虽然不成熟,但“梦想”炽热。为了追求,“三更灯火五更鸡”,终于走上工作岗位。参加工作后,为了能出人头地,实施自己所学,报效家国,鞍前马后,向领导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终有所成。但昨天的优秀,不等于今天的优秀,今天优秀,明天未必优秀,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高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钢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此谓“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又不懂”、难怪能力不足而“不能为”。
        动力不足源于“观”。不同时代,由于意识形态、观念,无不打上社会的铬印,人们时时以怀旧的情绪为自己歌功颂德,以不良风气为“参照”,为官后,认为付出的多,获得的少,没有从党员领导干部的角度、历史的高度审视自己,丢弃了入党时的豪言壮语,凡事围着自己转,故以动力不足而“不想为”。
        担当不足源于“修”。“修”者,修为、涵养,纯洁性也。担当不足主要表现在为官者的“心态”偏颇,一个有作为的人,必定受过良好教养教育。有修为的人,作为党员,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敬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坚决贯彻党中央的一切部署,不计较得失,事间公道,自有人民凭说,何云“不敢担当”。
        时下,从中央到基层,正创新性地开展“两学一做”,只要我们原原本地学,在实践中创新地做,重新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和目标,在学习中自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补好精神、能力、动力之“钙”、把“纪”挺“法”前,力戒“四风”,“为官不为”的病症就会得到良好的医治。(第二纪工委  王永朕)

 

上一篇: 政德的力量

下一篇: 家正国兴 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