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昆寨乡农村繁荣发展
日期:2017-11-14
来源: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
视力保护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铿锵有力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一、继续弘扬农村原生优秀文化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昆寨乡农民在土地上生活,积淀了很多民间文化,比如火炕,灶台,凝结我们祖先生活和科技智慧的各种农具,传统的大锅、石磨、石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还代表着千百年来,祖先奋斗不息,努力不止,在生活中用勤劳的双手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智慧。当然,这并不是认同农村落后的生产力,而是看重农村的优秀原生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发展新型农村的同时,就应该承前启后,对优秀的原生元素创造性加以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流转农村土地,创建农村农业合作社,使农民以新的劳作方式继续投入到土地上劳作,以集体劳作方式,进行利益捆绑,既实现多劳多得又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培育新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让农民享受共同劳动带来的生活快乐和幸福感。
创造性地利用好农村优秀原生文化,不应以牺牲文化财产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好处,关心农村长远的良性发展,让农村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利用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构造村民信仰,杜绝现下流行的萎靡,消极的文化,保留一方净土,推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繁荣昌盛,真正贯彻落实党“执政为民,一心为国”政策,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一路前行。
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2017年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相当关心农村的发展。如何把“文化”这个广泛的大话题,变成实实在在的政策成果,尤其是在农村这一特殊的地区,与城市发展完全不同。就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加大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好。
昆寨乡农村青少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成为昆寨乡发展的后续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都关系着昆寨乡将来发展的文明程度。然而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昆寨乡正在转型,处于落后与发展的“交叉地带”,在这个“交叉地带”中就会有很多文化缺失,这些缺失不及时弥补,将成为昆寨乡发展的障碍。老一辈农民已经在常年的劳作中形成了勤劳、善于总结经验、善良的优秀品质,但新时代的农民和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逐渐从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新思想和新潮流的影响,对故土的情感逐渐淡漠,逐渐少了“乡愁”,感恩之心逐渐淡化,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度下降,逐渐降低团结协作意识,精神浮躁,找不到心灵的寄托,缺乏信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等等。因此,在昆寨乡当前的教育中,就要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向前眺望,与党和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保持一致,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美好信仰,有远大理想的农村青少年,让他们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起到作用,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数,将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结合在一起而努力奋斗。
三、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创造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大潮中,物质条件的改善加快,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热衷乡村旅游,去享受最天然最纯真的生活方式,去接近大自然,去吃最健康的蔬菜水果,去接触那种天然淳朴的邻里之情。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农村,给农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文化、服务等方面带来更大的压力,要想使农村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不拖全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得后腿,就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接受外来先进思想。吸收外来文化,融合创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昆寨乡的农村不断走向繁荣。(昆寨乡纪委 周武)